如今,繁忙的工作让人无暇顾及锻炼,年龄的增加使得骨骼不堪负荷。随着骨质的逐渐流失,骨质疏松症便浮出水面,导致生活力不从心。有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全世界约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位居中老年人五大疾病患病率之首,而中国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约有9000万人,是世界上患者最多的国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逐渐进入老龄化,骨质疏松症患者也在增多,但一直未能引起人们的关注。10月20日,是“国际骨质疏松日”。记者就此咨询了永城市中心医院骨科主治医师王宪卫,请他为大家讲解骨质疏松的一些表现症状及相关预防知识。
症状不易察觉临床表现三方面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逐渐老化,骨的新陈代谢功能也会减慢,骨骼组织的钙质会渐渐流失,如果骨质减少的速度过快,骨质密度降低使骨质变得脆弱和容易折断,这便是骨质疏松症。
据王宪卫介绍,骨质疏松症的易发人群主要是绝经期妇女和60岁以上的男性。另外,有过骨折或者骨折家族史的患者也容易出现骨质疏松。老年性骨质疏松对老年人算是常见病,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该症状日常表现较为隐蔽,平时不易察觉,常见部位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王宪卫说,从临床表现看,骨质疏松的主要症状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疼痛,出现腰背疼痛或周身骨骼疼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二是脊柱变形,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脊柱畸形和伸展受限。胸椎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影响心肺功能;腰椎骨折可能会改变腹部解剖结构,导致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低和过早饱胀感等。三是容易骨折,脆性骨折指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如从站高或者小于站高跌倒或其他日常活动而发生的骨折为脆性骨折。
有效预防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医学上,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主要是采用运动、营养及药物三种方式。王宪卫表示,有效的预防是最好的治疗方法。骨质疏松是一种自然现象,趁年轻时做好预防措施,增加骨量储备,阻止钙质继续流失,年纪大时,骨质疏松的程度可大大减轻。
健康的人在20岁至30岁时身体达到骨量贮存的峰值,是成骨的高峰时期,也就是说体内的骨钙存量最大。但从30岁起至50岁,人体内的钙存量就会平稳下降,而在50岁之后则陡然下降,到了70多岁,如果骨钙流失增多而钙存量过低就会发生骨质疏松。
为此,王宪卫建议:一是调整生活方式。多食用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适当户外活动和日照,有助于骨健康的体育锻炼和康复治疗;避免嗜烟、酗酒,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注意是否有增加跌倒危险的疾病和药物。二是添加骨健康基本补充剂。钙剂:我国营养学会制定成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800mg(元素钙)是获得理想骨峰值、维护骨骼健康的适宜剂量。如果饮食中钙供给不足可选用钙剂补充。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1000mg。目前的膳食营养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人平均每日从饮食中获钙约400mg,故平均每日应补充的元素钙为500mg至600mg。
此外,应注意避免超大剂量补钙的潜在增加肾结石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维生素D:成年人推荐剂量为200U(5μg)/d,老年人因缺乏日照及摄入和吸收障碍,常有维生素D缺乏,故推荐剂量为400IU(10-20μg)/d至800IU(10-20μg)/d。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建议老年人血清25OHD水平≥30ng/ml以降低跌倒和骨折风险,应用时注意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酌情调整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