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县地处河南省西部,是秦巴山片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河南省“三山一滩”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深度贫困县,2016年底全县仍有未脱贫贫困户16301户50628人,贫困发生率15.23%,是河南省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县。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扶贫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重大举措和关键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金融扶贫这篇文章,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步伐。”卢氏金融扶贫试点工作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卢氏模式”,成效显著,受到了全国的关注。最近,由河南日报社牵头,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社科院、人行郑州中心支行的有关专家参与的调研组对金融扶贫“卢氏模式”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1
金融扶贫“卢氏模式”的内涵
2017年初,在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推动下,卢氏金融扶贫试点工作开始启动,在省市县三级联动和金融等相关部门多方参与下,按照“政银联动、风险共担、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工作思路,通过构建“金融服务、信用评价、风险防控、产业支撑”四大体系,形成了金融扶贫“卢氏模式”,该模式一经落地,卢氏金融扶贫工作开始发生深刻变化,呈现新的格局和面貌。
(一)基本思路
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金融扶贫作为精准扶贫政策“组合拳”的“重头戏”来安排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了金融支持脱贫攻坚的20条举措,为金融助推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抓手。如何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金融扶贫的决策部署,把金融扶贫纳入脱贫攻坚总体部署,摆在突出位置,主动配合金融部门和金融机构全面落实好各项金融扶贫政策,充分发挥好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作用,成为各级政府履行扶贫攻坚主体责任的当务之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卢氏县在试点实践中,坚持问题导向,按照“政银联动、风险共担、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基本思路,精准施策,以破解农村金融发展中的“成本高、风险大、信用差、机构少、需求弱”等难题为出发点,以实现“服务有平台、信用可评估、风险可把控、成本可降低”为目标,以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为主要贷款对象,以信用体系建设为抓手,以政府增信为手段,通过健全完善金融服务、信用评价、风险防控和产业支撑四大体系,不断提高贷款可得性、覆盖率,着力实现涉农扶贫贷款的可持续增长。
(二)主要内容
2014年国务院扶贫办等五部委下发了《关于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的指导意见》,核心内容是“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期限3年以内的信用贷款”“免抵押、免担保”“对符合条件的贷款户给予贴息支持”(简称“两免一贴”)。对这些好政策,农村贫困群众却普遍感到像“玻璃门”,可望而不可即。金融机构也普遍认为贷款风险大、操作难、成本高、不好办。从河南全省来看,2016年小额信贷扶贫获贷率仅4.55%。有关部门经过对农村容易被传统金融排斥的扶贫群体面临的系列难题的深入调研、分析,提出了卢氏县面对金融扶贫困局要着力构建“金融服务、信用评价、风险防控和产业支撑”四位一体的金融扶贫整体框架。
1.建设金融服务体系。着眼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人员不足,金融服务薄弱的现实,充分发挥行政机关与金融机构的合力,卢氏县构建了“三级联动、政银融合”的服务体系,形成了“牵头推进有机构、办理服务有人员、贷款发放有流程”的工作格局,实现了金融服务从“没人管”到“管到底”的转变。所谓“三级联动”,就是立足于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短板,整合组织力量,成立包括县金融服务中心、乡金融服务站、村金融服务部在内的三级金融服务网络,明确了各司其职、衔接有序的制度和流程,其中村金融服务部负责贫困户贷款的受理初审,乡金融服务站负责审核把关,县金融服务中心负责推荐担保,县合作银行接到担保通知后放款。所谓“政银融合”,就是把行政力量、金融力量整合到三级金融服务网络中,县、乡金融服务机构由政府、邮储银行、农商行三方人员组成,村服务部由村支书和信贷员组成,明确农商行、邮储银行作为扶贫小额贷款主办银行。目前,卢氏县三级金融服务网络已经形成,包括1个县级服务中心,19个乡级服务站和352个村级服务部。农户足不出户,自贷款受理之日起不超过4个工作日就能拿到贷款,带贫企业、经营主体不超过15个工作日就能拿到贷款。此外,为调动主办银行放贷的积极性,降低成本,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给予卢氏县10亿元再贷款规模,贷款利率1.75%;省银监局加强监督,要求参与银行做到“六不准”“八个必须”,如不准主观上工作不积极、不主动、不负责、消极怠工,必须坚持“户借户还”“应贷尽贷”,必须实施单独考核等;为加大激励力度,银行机构对金融扶贫工作作出了尽职免责制度安排。
2.建设信用评价体系。着眼农村抵押物缺失、信用体系欠缺的现实,把优化信用环境,建设农户信用评价体系这项撬动贷款资源的基础性工作抓好抓实。一是做好农户信息采集。按照“三好三强”(遵纪守法好、家庭和睦好、邻里团结好,责任意识强、信用观念强、履约保障强),“三有三无”(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望、有致富项目,无赌博、吸毒等不良习气,无拖欠贷款本息、被列入贷款黑名单的记录,无游手好闲、好吃懒做行为)的定性标准和据此设定的144项定量指标,采集农户信用信息。二是做好信用等级评价。制定出台信用信息评级试用办法,对农户信用等级进行评定。规定每户基础分为100分,实行加分、扣分制和治安、失信、欠款等一票否决制。根据不同的分值将农户分为A级、AA级、AAA级和AAA+级等信用等级,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15万元、20万元纯信用贷款。经过信用等级评价,全县农户授信率达到82%,其中,贫困户为80.6%。三是做好信用动态管理。采集的信息和评定的结果统一录入信用信息系统,政府与金融机构共享,银行放贷前点一下鼠标就能对农户的信用信息一目了然,而且实行动态管理,农户的车辆等重要财产信息随时更新,部门提供的专项信息和信用等级一季度一更新,农户基本信息一年一更新,确保信用信息及时有效。
3.建设风险防控体系。着眼“三农”信贷风险高的现实,通过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风险分担机制、项目资金监管机制和激励约束熔断机制,加强贷前信用提示、贷中用途管理和贷后违约追责,织密安全网,设好防火墙,实现了银行不敢贷向快放贷的转变。一是建立服务体系监控机制。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机构按照职责分工,加强贷款的初审、审核及贷后监管,确保贷款资金用在发展产业项目上,实现资金安全。二是建立项目资金监管机制。坚持“宽授信、宽启用、严管理、严惩戒”的原则,对所有扶贫贷款,严格监管资金投向,确保用在卢氏脱贫。三是建立保险跟进防范机制。与中原农险合作开展特色农业互助保险试点;与中保财险、中国人寿、中华联合等保险机构合作,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设计了小额扶贫贷款保险、人身意外保险、公共责任险、农产品自然灾害保险等产品,实现保险全覆盖。四是建立风险共担缓释机制。设立5000万元的风险补偿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带贫企业或农业经营主体的贷后风险,政府设立的风险补偿金与合作银行、省农信担保、省担保集团再担保按照相应的比例分担,形成了“四位一体”的风险缓释机制。五是建立激励约束熔断机制。若全村信用户比例达70%以上,授予其“信用村”称号。若全乡信用村比例达65%以上,授予其“信用乡镇”称号。在扶贫项目安排、资金分配、政策扶持等方面向“信用村”“信用乡镇”倾斜。设定贷款熔断机制,凡行政村贷款不良率超过5%的,全县所有金融机构停止对该村授信和贷款发放;若一个乡镇30%的村被熔断,全县所有金融机构停止对该乡镇授信和贷款发放。
4.建设产业支撑体系。着眼农户选择脱贫项目难、脱贫资金无处投的现实,立足卢氏实际、选择适宜当地发展的产业,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推动产业项目从“小散弱”向“专精深”转变。一方面,围绕主导产业选项目。依托卢氏县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按照绿色、特色、生态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确定重点绿色产业、重点特色工业和重点现代服务业,引导贫困户围绕主导产业上项目,对符合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进行贷款。另一方面,围绕扶贫项目建机制。着眼于改变农户“单打独斗”发展产业风险大的局面,以信贷投向促进拉长产业链条,完善联结机制,明确了贫困户、带贫合作社、带贫龙头企业三类贷款主体,设计了农户、农户+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合作社+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等六种合作方式,探索了生产带动、劳务增收、产权入股+劳务、设施租赁+劳务、订单农业、合作经营、带资入股、自主创业等八种带贫经营形式,形成了贫困户扶贫项目有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生产基地承载的产业发展联结机制。该县每个主导产业基本上有2家以上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897家,生产基地达到160个。
四大体系中,服务体系是保障,信用体系是基础,防控体系是关键,产业体系是支撑,四者互为一体,组成了金融扶贫的整体架构,协同破解“三农”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金融服务体系的建立,县乡村都增加了金融服务人员,替代了银行的人工服务成本;信用体系的建立,大大节约了银行的农户信用评价成本;风险防控体系的建立,政府、银行、担保、再担保多方共同分担信贷风险,大大降低了银行的风险防控成本;产业支撑体系的建立,既使产业项目有选择,又使项目发展有保障,大大降低了银行的呆账坏账。总之,四大体系的建立,有效破解了“两免一贴”小额扶贫信贷政策落地的障碍,实现了服务有平台、信用可评估、风险可把控,使金融机构敢放款、有收益,也使贫困户贷得到、用得好。
2
金融扶贫“卢氏模式”的六大创新突破
精准脱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决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伴随着精准扶贫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如何促进金融扶贫政策落地,并借助金融扶贫为脱贫攻坚注入“源头活水”,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和活力,培育精准扶贫新动能,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难题。金融扶贫“卢氏模式”破解了扶贫小额贷款落地难的问题。截止到今年11月15日,贫困户获贷率达到47.6%,真正让金融服务体系活起来,信用评价体系准起来,风险防控体系硬起来,产业支撑实起来。金融扶贫“卢氏模式”的生命力及其实践价值就在于接地气,实现了六大创新突破。
一是解决了贷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两免一贴”贷款本质上是信用贷款,但目前绝大多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缺失,没有有效的农户信用信息和信用评价机制。一些地方金融生态不佳,一些贫困户生产能力薄弱,逃贷、赖贷、废贷时有发生,银行贷款变呆账、债主变“苦主”。农村人口众多,农户千差万别,银行为了取得贷款对象的信用,需要走村串巷调查情况,挨门逐户收集信息,难度大、成本高、效率低,既不准确、也不经济。卢氏县通过发挥基层干部的力量,集中两个多月时间,组织3000余人,迅速建立了几乎覆盖全部农户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全县农户采集率达到94.6%,贫困户达到95%,帮助银行建立了农户信用信息库,与银行一起评定了信用等级,实现了农户信用从识别难到信息全的转变,解决了银行发放贷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架起了农户利用贷款资源发家致富的金桥。
二是解决了基层金融机构人员缺失的问题。卢氏县在金融服务的可获性方面,面临金融机构人员少,服务人群基数大的问题。据统计,截至2016年末,拥有31.5万农民的卢氏县,其农商行只有96名信贷员,平均每名信贷员需要服务3200多个农民,基层金融服务存在较大供求缺口。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可获性,着力解决金融服务的供求缺口、基层金融机构人员缺失的问题,卢氏通过金融服务体系的建立,县乡村都增加了金融服务人员,有效解决了基层金融机构人员少的矛盾。(1)卢氏县通过专设人员,前移窗口,使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在县、乡、村三级金融扶贫机构,分别由县扶贫办、金融办、人行(银监分局县监管办),乡镇扶贫专职副书记、扶贫办主任、金融机构负责人,村支书、信贷员等人员组成,做到人员固定,相互兼职、整合力量、驻点办公,把金融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每个乡村,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2)通过专设经费,提供待遇落实保障,确保村级金融服务部长效运行。县、乡两级金融扶贫服务机构,由县级财政安排必要的办公经费。贫困村金融扶贫服务部由省财政每年拨付5000元工作经费;非贫困村金融扶贫服务部工作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人口1000人以上的,每年不少于3000元;人口不足1000人的,每年经费2000元。建立“县级财政负担基本工资,银行、保险公司按业绩给予绩效奖励,村级服务部发放补助”的待遇保障机制,解除村级金融扶贫服务部专职人员后顾之忧,激发干事激情。
三是解决了银行在乡镇网点少的问题。要实现金融扶贫政策落地,必须首先解决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在乡村普遍缺位的问题。据统计,截至2016年末,我国农村地区每万人拥有的银行网点数量仅为1.39个,县均银行网点57.75个,乡均银行网点3.98个,村均银行网点0.23个,平均每个网点服务7200人。这种力量有限的金融服务资源与点多面广的贫困家庭,形成一个“倒置的漏斗”,导致金融服务跟不上、“金融活水”流得慢。如何在银行网点少的现状下增强金融服务能力,也是金融扶贫政策落地亟须破解的难题。卢氏县通过县乡村三级服务站的建设,代理金融机构部分职能,有效实现了金融业务的延伸,使服务站成了农民身边的“银行”,解决了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的矛盾。
四是解决了农户资金投向难的问题。贫困地区往往是产业发展薄弱地区,贫困人口往往是致富项目缺乏人群,即使上了产业项目,也面临着项目选择是否对路、项目经营能否盈利等问题,特别是贫困户一家一户、单打独斗,抗风险能力差,这不仅让银行不放心贷,农户自身也因为看不清项目收益前景不敢贷。产业项目是扶贫贷款的依托,能否选择到好的产业项目,直接影响金融扶贫政策有没有地方落。卢氏通过建立产业支撑体系,依托卢氏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确定了以果、牧、菜、菌、药五大产业为重点的绿色产业,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中药材精深加工等为重点的特色工业,以生态旅游和电子商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引导贫困户围绕主导产业上项目,有效解决了农户资金投向难的问题,也扩大了农户对信贷资金的需求。
五是解决了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农户贷款笔数多、数额小,与其他种类的大额贷款相比,同样数额的贷款银行投入的精力、耗费的时间、付出的成本大大增加,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交通闭塞、山高路远,放款成本更大,如邮政储蓄银行卢氏县支行贷款的人工成本高达3%,而国家规定扶贫小额信贷执行4.35%的基准贷款利率,银行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怎么来降低成本,能让银行在执行基准利率的情况下仍能有钱可赚,直接影响着银行投放小额扶贫贷款的动力。卢氏县通过服务体系的建立,替代了银行的人工服务成本;信用体系的建立,在县、乡、村的帮助下获取了农户的信用信息,大大节约了银行的农户信用评价成本;风险防控体系的建立,政府、银行、担保、再担保多方共同分担信贷风险,大大降低了银行的风险防控成本;产业支撑体系的建立,既使产业项目有选择,又使项目发展有保障,大大降低了银行的呆账坏账成本。人民银行充分运用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贷款利率1.75%,极大降低了银行资金成本,低成本的再贷款资金撬动金融机构加大贷款投放。截至2017年10月底,人民银行共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投放扶贫再贷款5.67亿元,支小再贷款0.48亿元;金融机构新增扶贫贷款累计9.03亿元,是去年全年的10.2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086户3.07亿元,合作社107家3.33亿元;龙头企业10家2.63亿元,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共带动贫困户6665户。
六是解决了银行的慎贷、惜贷问题。原来银行扶贫信贷主要投放到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有政府背书或企业的担保抵押,风险可控。现在方式变了,需要投向贫困农户,又是免抵押、免担保,敞口裸贷,风险难控。因此,金融机构因风险大普遍存在慎贷、惜贷的现象。为解决银行的慎贷、惜贷问题,卢氏县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风险防控体系,有效防控了银行风险,调动了银行放贷积极性。(1)建立风险共担机制。贫困县利用政策优势,以政府为主导,采取“政府+银行+担保公司+再担保”的“四位一体”;非贫困县引入市场机制,以市场为引导,采取“政府+银行+保险公司”的“三位一体”风险分担机制,均将银行的风险降至20%以下;(2)建立风险熔断机制。对扶贫贷款不良率超过5%的村,银行对该村实行“贷款熔断”,彻底停止向该村群众放贷;对乡镇中,有30%以上的村被熔断的,银行彻底停止向该乡镇群众贷款,有效构建金融扶贫“防火墙”。(3)建立风险监管机制。建立贷款资金流向跟踪、投入问效、风险收回机制,由县、乡、村三级金融扶贫服务组织负责,构建金融扶贫安全网。在流向跟踪方面,贷款发放后,密切关注资金使用情况,发现贷款资金未按约定使用,且拒不改变用途的,向银行申请冻结资金;在投入问效方面,密切关注借款人生产经营效益,出现经营不善、好吃懒做等影响经营效益的,第一时间通报各方采取措施,防范化解风险;在风险收回方面,密切关注借款人资金使用情况,发现有弄虚作假、违规使用资金等现象的,会同金融机构清收贷款。(4)建立风险转嫁机制。除小额扶贫信贷引入保险外,积极开发适合贷款户和新型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支持人保财险、中原农险开展肉牛、肉羊等地方政策性保险,同时,市、县财政筹资1427万元为未脱贫贫困人口购买大病兜底医疗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帮助银行、贫困户和经营主体把可能出现的风险转嫁出去。(5)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各县(市、区)根据贫困人口规模及放贷额度匡算,分别设立1000万元~2000万元的风险补偿资金池,为金融扶贫贷款行提供风险补偿。
3
金融扶贫“卢氏模式”的实践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位一体的全方位的振兴。金融扶贫“卢氏模式”通过促进小额信贷扶贫政策落地,不仅有效破解了政策落地的五大障碍,基本满足了贫困户和带贫企业信贷融资需求,推动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进程,而且在推动农村的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产生等方面,发挥了综合乘数效应,高度契合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对新时期深化金融创新、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促进了金融包容性增长,激活了扶贫资金等要素投入
注重保险、基金、信贷、财政等多方面的功能发挥,同时也促进它们相互融合,创新了金融产品,撬动更多资金等资源要素投向农村、投向贫困地区,放大了扶贫资金的效益。一是放大了财政投入的效率。财政对符合条件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按照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给予全额贴息,对符合条件且签订带贫协议的企业或合作社的担保贷款,按照年贴息率3%的比例进行贴息,调动了贫困户和带贫主体的贷款积极性,也吸引了担保机构的进入。同时,财政出资的风险补偿基金和企业出资的互助担保基金建立资金池,据此可由银行再放大若干倍来投放贷款。卢氏县出资900万元作为互助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信念集团出资2100万元作为互助担保基金,双方组成3000万元的风险补偿担保基金,信念集团以此为合作社提供反担保,银行为合作社贷款2.1亿元。二是促进了信贷规模的扩大。在风险分担机制的形成过程中,因为小额信贷有风险,带动了保险产品的进入,保险的风险保障、融资增信作用,又促进了信贷规模的扩大,卢氏县与中国人保财险合作推出的“政融保”产业扶贫项目,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发放了低息融资贷款400万元;与中原农险签订的特色农业互助保险试点合作协议,为农户提供了1748.6万元风险保障金;还引进和推广中华联合保险+蚂蚁金服融资模式,为带贫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融资200万元。三是增加了扶贫资金的投入。截至2017年10月底,人民银行共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投放扶贫再贷款5.67亿元,支小再贷款0.48亿元;金融机构新增扶贫贷款累计9.03亿元,是去年全年的10.2倍,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086户3.07亿元,合作社107家3.33亿元,龙头企业10家2.63亿元,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共带动贫困户6665户。四是带动其他资源要素的汇聚。自试点探索以来,卢氏农商行立足县域实际,探索形成了以农商行主导的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贫困户、产业发展基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贷款保证金+农业龙头企业+贫困户等五大模式,实现扶贫信贷资金的有效投放。借助金融扶贫带来的强劲动力,不仅培育引进了一批龙头企业,还吸引了一批返乡创业者,进而撬动了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要素的投入。
(二)促进了市场主体培育,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和链式发展
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对于扶贫产业发展可以起到很好的带动和帮扶作用。过去一些地方依托扶贫资金,免费给贫困户发放种苗,但由于贫困户没有种植和养殖技术,结果往往是种不出、养不好、效益低。现在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优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生态链,推进绿色发展、融合发展,通过龙头企业提供产前培育、产中指导、产后销售一条龙的服务,大大降低了经营风险、提高了农民收益、带动了产业发展。一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好的信贷环境和信贷政策也吸引了龙头企业。不少农字头的企业,有技术也有市场,但发展缺资金,且自身因为轻资产而获得的贷款有限,满足不了发展要求。卢氏当地养殖龙头企业河南昊豫公司的主打产品卢氏鸡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鸡蛋和鸡肉都供不应求,但是由于缺资金、场地,公司扩大养殖规模进展缓慢。在政府支持下,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昊豫公司与一些贫困村合作,村成立养鸡合作社,贫困户以各自的免抵押、免担保贷款5万元入股,合作社和昊豫公司统一使用这笔资金。公司建立鸡舍、投放鸡苗、提供饲料和技术支持,合作社负责日常管理,贫困户从中获得土地流转、股金分红、工资等方面的收入。目前,昊豫公司已在卢氏县14个乡镇成立了38个养殖专业合作社,每个合作社能养5万只卢氏鸡,有效改变了当地农户单打独斗的卢氏鸡散养模式,使卢氏鸡产业走上了标准化、产业化发展轨道。二是链接新型经营主体。2017年以来,围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主导产业,卢氏县共引进和培育8家龙头企业,全县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到44家,成立了89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55个扶贫基地,在建89个扶贫基地,带动了12193户贫困户参与,形成了产业发展的好势头。卢氏县顺林食用菌合作社利用扶贫贷款200万元,带领群众发展200余万袋反季节香菇栽培,产品销往郑州、西安、武汉等地。
(三)促进了农民脱贫致富,强化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
通过金融扶贫创新,在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同时,通过六种合作方式、八种带贫经营形式等机制,将有发展意愿、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经由利益联结机制有效组织起来,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局面,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衔接,让贫困人口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实现共享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一是强化带贫能力。通过构建“龙头带动、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基地承载”的利益联结机制,既解决了区域性发展的问题,又解决了农户个体脱贫致富的问题。科尔沁肉牛产业化扶贫项目,已建成1个万头肉牛繁育基地,带动贫困户2712户,发展肉牛6万头;河南信念集团叶氏生态猪养殖项目,生猪存栏已突破10万头,带动150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卢氏县香盛轩核桃专业合作社利用扶贫贴息贷款200万元,让贫困群众依靠种养、经销林产品增收脱贫,带动112户农户发展核桃嫁接育苗500亩,辐射带动1123户农民发展育苗近2000亩。二是创新带贫业态。官道口镇新坪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通过金融扶贫资金支持与豫西大峡谷旅游公司合作建设豫西百草园风景区,形成了集中草药种植、中医药养生、四季水果采摘、特色民俗体验于一体的中医药生态旅游示范园区,农民摇身一变成为“土地流转有租金、景区干活有薪金、房屋入股有股金”的“三金”农业工人,改变了昔日闭塞贫困的状况。三是带动农民创新创业。过去贷款遥遥无期,现在由于解决了贷款难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外出农民返乡创业,将对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深刻变化。
(四)促进了有效风控机制的建立,提高了金融扶贫的可持续性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排斥问题的存在,导致金融资源无法惠及“三农”,贫困地区、贫困群体更是被排斥在金融门槛外,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道德风险等多重风险并存是银行类金融机构望而却步的关键原因。在金融扶贫“卢氏模式”中,通过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加强涉农贷款贷前、贷中、贷后的风险保护,调动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农户获贷的可能。在政府主导和人民银行的推动下,打破农村金融中银行单打独斗的局面,各主体发挥相对优势,实现风险共担,多方共赢。服务体系、项目资金监管机制,严控信贷审核、资金流向,确保资金安全;“四位一体”风险缓释机制,政府设立5000万元风险补偿金撬动多方资金共同参与风险分担,通过政府调节农村金融市场资源配置,建立风险共担缓释保障;在大数法则的基础上,多家保险公司积极参与,进行产品、服务创新,全覆盖的保险跟进防范了涉农信贷风险;激励约束熔断机制,以“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的制度形式,发挥参与约束、激励相容的金融风险保障功能。全方位的风险防控体系,为农村金融编织了一张坚固的风险保障网,农村金融被安全激活,金融资源积极向贫困群体渗透,金融“活水”帮助贫困户脱贫奔小康。通过设立科学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解决了金融机构放款的后顾之忧,截至2017年10月底,卢氏县新增扶贫贷款达到2016年全年的10.2倍。
(五)促进了农村信用建设,提升了乡风文明和道德风尚
在构建信用评价体系过程中,通过对全县农户尤其是贫困户进行信用信息采集和信用评定,使广大农户在历史上第一次有了信用等级。同时,通过细化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具体措施,将信贷信用与社会信用结合起来,推进了契约精神、法治理念等现代文明在乡村落地。一是匡正了不良行为。利用“三好三强”“三有三无”的标准确定农户有无信用和信用等级,对有不良贷款记录、不良习气、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等实行一票否决,被一票否决者须经过一定考察期才能被重新授信,从而树立了正面导向。二是树立了诚信理念。通过信用等级评价与信用贷款规模的良性互动,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倡导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文明理念。对信用好的贫困户优先支持其通过小额贴息贷款免抵押、免担保、全额贴息发展产业,对达不到A级以上的信用户不支持其贷款。对于农户信用等级,可以根据其信用信息的变化提高或降低,对诚实守信的农户,通过提升信用等级、扩大授信额度等措施给予激励;对失信的农户,通过降低信用等级、减少授信额度等措施给予必要惩戒。三是树立了新风正气。通过扩大信用评价结果应用领域,让诚实守信的农户得到实惠,营造浓郁诚信氛围。落地在卢氏的很多企业,在用工的时候都优先考虑信用度高的农户,这既让农户增加了收入,更营造了讲诚信、重诚信的良好氛围。“失信者受戒,守信者受益”,信用意识得到明显提高,不少农户为了取得信用等级,或主动归还积欠债务,或积极化解邻里纠纷,或改变自身不良习气,形成了一种正面的文明导向,净化了农村风气,引导了向上风尚,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六)促进了乡村治理能力建设,提高了农村自我发展内生动力与活力
通过构建三级金融服务体系,尤其是直接和村民打交道的村级金融服务部,既搭建起了农户了解政策、争取政策、享受政策的桥梁,同时也发挥着加强社会治理的作用,激发了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效抓手。一是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四大体系的建立,方便了农民,也让广大农民切实感受到县乡村各级在帮助农民建立信用、协调贷款、联系项目,基层组织的威信高了、号召力也强了。二是激发了农民原动力。对那些有“等靠要”思想却又想享受扶贫政策的懒汉亮起红灯,真正把“扶穷不扶懒,帮穷不帮懒”的政策落到了实处,农民自我发展拔穷根有了动力、也有了门路。三是汇聚了脱贫创造力。如瓦窑沟乡韩庄村过去在家务农的群众,农闲时大多无事可干,聚众赌博、滋事斗殴时有发生,多数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即使想发展也难以贷款,但试点以来,通过信用等级评定、“两免一贴”贷款,极大地激发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不少贫困户主动要求贷款发展产业,实现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