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乡市农业农村局!
要闻动态
首页 > 要闻动态 > 正文

让农民种植优质农产品不能“想当然”
2018-06-20   来源:农民日报

一方面滞销,一方面供不应求,徐闻菠萝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并且这一改革的开展,不只是理论上调结构、转方式这样简单。在此过程中,农民是否愿意参与?是否有能力参与?怎样参与?都是需要深入考量的问题。

近日有媒体报道,受灾害天气影响,我国最大菠萝生产地广东徐闻县上亿斤菠萝滞销,最低价格跌至5分钱一斤也无人问津。与此同时另一条消息也引来关注,徐闻县一些进行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农场,种植的菠萝却卖出了滞销菠萝60倍以上的高价,且供不应求。

同一产地的菠萝,为何遭遇却是冰火两重天?分析一下不难发现,滞销的菠萝大多是“百年未变”的本土品种——巴厘菠萝,自从上世纪20年代引进种植后,便未进行改良;而卖出高价的菠萝——“台农17号”则是农场经过考察后,两年前刚引进的优良品种。

新老品种的不同遭遇,深刻揭示了除天气灾害、产量过剩、销售渠道不畅等因素外,落后种植习惯导致农产品结构单一、产品品质不高,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这一农产品滞销的症结。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对于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需求侧这种强烈的诉求显然还没有效转化为供给侧的自觉。一边是市民渴望菜篮子里装满优质农产品,一边是农民守着大量普通农产品卖不出去。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对称如同一个巨大的裂隙,类似徐闻菠萝滞销事件正是这一裂隙的生动反映。

那么,有人会问,既然症结已经找出,避免滞销再发生,农民改变落后种植习惯,改种新品种,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么?然而从现实层面看,要想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以徐闻菠萝为例,当地农民并非不知道“台农17号”“金菠萝”等新品种,然而即便经历多次滞销之痛,很多农民也不会轻易改种新品种。农民有自己的现实考量,种种因素制约了他们种植优质农产品的积极性:

一是优质农产品技术要求高、投入成本大。从品种、生产环境、操作技术来说,优质农产品都有较高的标准和要求,并且常常会超出个体农户的能力范畴。以“台农17号”菠萝为例,不仅需要覆地膜种植,安装喷灌设施,实施水肥一体化,还要求实行轮种,除种植大户外,土地少的散户很难达到要求。

二是优质农产品相对产量低、生产风险大。优质特色农产品较之普通农产品产量有限,对产地环境要求较高,一旦技术不达标或管理不善,赔本的几率大为增加。徐闻当地有农民曾尝试种过“金菠萝”新品种,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三是销售渠道、方式不变的情况下,优质农产品收益未必比大路货高。目前大部分农区并未建立普遍产供销利益联结机制,大多数农民仍然依赖经纪人收购、企业再加工后供给市场的传统流通模式。在农户、新品种农产品销售渠道和市场没有形成有效对接的情况下,农民经营风险加大,越是种新品种,越是可能面临种出来却卖不出去的风险。

正是这些现实因素的制约,农民在做决策时容易产生这样的心理:熟悉的、传统的品种才更安全、更保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农业生产习惯上的“惰性”。当前,我国正值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升农业竞争力,发展绿色、优质、高效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然而这一切必须充分调动、加强和提升农民改革的积极性,不能只是政府“剃头挑子一头热”。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强求农民有如此大的魄力去对抗外在的风险和内在的惯性。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发挥“引路人”和“稳定器”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加强培训提升农民的素质和眼界,提升农民改革主动性;另一方面制定合适的配套政策措施为改革“保驾护航”,比如提高优质农产品的种植奖补,开展农产品价格保护险等。

其次,如何有效把农民组织起来是问题关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只有将农民有效组织起来“报团取暖”,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海洋中,他们才能有生存的底气。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在组织、联合、动员农民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不断提高农户闯市场的能力。

此外,要切实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断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农产品流通方式,加强农产品冷链、分拣、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进一步理顺优质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利益关系,扩大农民的收益份额。

一方面滞销,一方面供不应求,徐闻菠萝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并且这一改革的开展,不只是理论上调结构、转方式这样简单。在此过程中,农民是否愿意参与?是否有能力参与?怎样参与?都是需要深入考量的问题。


上一篇:农业农村部部署2018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下一篇:苹果期货为产业带来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