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乡市农业农村局!
要闻动态
首页 > 要闻动态 > 正文

破解地膜污染 要善打“组合拳拳””
2018-07-05   来源:农民日报

地膜覆盖技术引入我国后,有效地提高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和粮食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作物增产和农民增收。然而,随着使用量的增加,农田残膜污染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成为了农村“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地膜污染防控和治理回收该如何着手?近日,记者围绕该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 
  年使用量达145万吨,覆盖12%的耕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陈学庚回忆:“早在1980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垦区就引进了地膜覆盖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总量不足,而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刘天金认为,地膜覆盖保墒技术,实现了秋雨春用,能够有效缓解春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自然降水的粮食生产能力。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地膜覆盖面积达2.75亿亩,使用量达145.5万吨。而据预测,到2024年,我国地膜覆使用量超过200万吨。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严昌荣忧心忡忡地表示,“这意味着我国每年12%以上的耕地在使用地膜。” 
  “白色革命”衍生出了“白色污染” 
  严昌荣说:“普通的聚乙烯地膜(PE地膜)是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很难分解或降解。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以及残膜回收不力,土壤中残膜导致了一系列生产和环境问题,如:破坏土壤结构,影响作物生长和农事操作,导致作物减产,增加劳动投入,造成资源浪费。”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当土壤中地膜残留量达到每公顷120公斤的时候,小麦、玉米、棉花的产量将分别下降17.8%、13.2%和16%。 
  “因为残膜难回收而且劳动强度大,不少农民将残膜直接翻到地下,常年积累下来对土壤和农作物的危害不可小觑。”担忧之余,陈学庚也认为,缺乏适用的残膜回收机械也是“白色污染”愈演愈烈的原因之一,“其实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发残膜回收机械,先后涌现了100多种机械,但是能真正达到使用要求的不多。” 
  推广替代技术、降解膜、机械回收逐步减量 
  2017年5月,农业部印发《农膜回收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 
  刘天金提出,“开展旱作农业技术创新,集成地膜替代技术,以秸秆覆盖、生草覆盖、保水剂、抗旱抗逆制剂、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替代地膜覆盖,实现地膜减量,从源头上控制残膜危害。”严昌荣也提出,尽量减少地膜覆盖度,防止地膜覆盖滥用,提倡一膜多用,降低覆盖比例,减少地膜投入量。 
  专家们都认为,推广生物降解地膜是今后解决地膜残留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需要进一步加强降解地膜在原材料、配方、工艺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提高产品质量并降低产品成本,另外,要根据不同的作物和区域,选择合理的降解地膜,并配套合适的农艺技术和应用模式,推广应用降解地膜。”严昌荣说。 
  陈学庚最后建议:“国家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逐步用法律法规去约束地膜的使用和回收,确立‘谁使用谁回收’的原则。”

上一篇:“猪周期”对养殖户的影响及建议
下一篇:新乡农业(2018)第106期(总第1907期):省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部考核组对我市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进行考核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