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群生产性能和生鲜乳质量显著提升,生产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奶牛养殖效益进一步提高。绿色集成技术养出的奶牛更“牛”,这并不是“吹牛”。近日在宁夏吴忠召开的“奶牛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现场观摩会”上了解到,在项目带动下示范区的奶牛单产和饲料转化率平均达到10.7吨和1.5,相比2015年全国平均水平分别提高78.3%和66.7%,饲料成本和总成本分别降低了21.3%和12.3%,有效推动了我国奶业生产提质增效,促进了奶业的健康发展。
1
奶业振兴面临诸多挑战,亟待科技提供强力支撑
一直以来,奶业都是社会高度关注的产业。近年来,我国奶业发展平稳,转型升级明显加快,整体素质不断提升,现代奶业的格局初步形成。
2017年,我国奶牛存栏量约1340万头,牛奶产量3545万吨,位居世界第三;全国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6%,规模化养殖场机械化挤奶率达到100%。中国已是名副其实的奶类生产、加工、贸易和消费大国。
然而,在奶业加快规模化转型升级的背后,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奶牛单产和饲料转化率低就是一大产业难题。2017年我国泌乳牛平均单产7吨,而美国在10.4吨以上。饲料转化率为1.2,相比奶业发达国家约低0.3。
乳制品进口对产业冲击较大。2017年我国乳制品进口量247.6万吨,如果折合成生鲜乳的话,达到了1485万吨,占到了我们国内生鲜乳产量的40.0%左右,严重冲击我国奶业的生产。
规模牧场的优质粗饲料需求缺口增大,干草进口量增大,粗饲料影响奶牛健康生产和牛奶生产成本。2017年我国进口苜蓿139.9万吨,同比增加0.86%,比2015年增加15.6%。
此外,奶牛繁殖效率低、利用年限短、奶牛健康差、养殖环境问题凸显等也束缚了我国奶业的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因此,全面提升民族奶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充分发挥科技对奶业振兴与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力推进现代奶业建设,大力发展奶牛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推动奶业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
从2015年开始,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实施了“奶牛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项目的目标旨在通过综合技术集成与高效生产模式的研究与示范应用,提高奶牛单产、饲料转化率和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实现并带动奶牛生产提质增效。”项目负责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卜登攀研究员表示。
2
发展绿色技术,推进奶牛绿色发展提质增效
“奶牛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立足我国现实的饲料资源,针对我国奶牛养殖面临的产业难题,根据奶牛养殖优势产区、不同养殖模式和生产水平的共性关键技术和区域技术需求特点,通过集成奶牛饲料营养与饲养、繁育管理、疾病防治和生鲜乳质量安全控制等方面技术,构建奶牛提质增效技术模式并在示范点示范应用。该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牵头,农科院的9个研究所14个创新团队,以及其他8个地方院校、技术推广部门和多家生产企业等200多名科技人员参与协同创新和示范推广。
项目以奶牛生产投入品-奶牛生产过程和产出品为主线,集成了11项主推技术:优质全株玉米青贮生产与高效利用技术、奶牛全混合日粮(TMR)应用与评价技术、犊牛早期培育技术、同期排卵定时输精技术、分离性控精液人工授精技术、乳房炎防治技术(新兽药)、奶牛隐性乳房炎监测与综合防治技术、布鲁氏菌病防控技术、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农牧结合的奶牛绿高效生产技术、奶牛场互联网+应用技术等。项目针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奶牛养殖技术需求,已形成奶牛提质增效技术模式3~5套,技术规范5~8套,在宁夏、黑龙江、山东、内蒙古、天津、河北6个示范区的3个核心示范基地和9个辐射带动示范基地进行技术集成与示范,覆盖牛群在40万头以上。虽然看似简单,但其实每一项技术都是一个集成的“技术包”。
以奶牛疾病防治技术为例,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的李秀波介绍,奶牛重要细菌病是影响奶牛养殖业发展的重大产业问题,如乳房炎、子宫内膜炎等发病率高、危害严重,每年会造成200多亿的经济损失,而该项目针对我国奶牛重要细菌病病原本底不清、高效防治药物缺乏等突出问题,重点开展了奶牛乳房炎、子宫内膜炎、呼吸道病的病原菌的调查、药物筛选和新兽药创制等研究和应用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促进我国奶牛业健康发展,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
宁夏处于“黄金奶源带”,有着悠久的奶牛养殖、牛奶消费历史和优越的产业发展条件,奶业是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通过在宁夏示范牧场进行集中应用示范,奶牛绿色提质增效技术集成模式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各地奶牛场“开花结果”,项目成果示范推广奶牛场占宁夏规模奶牛场64.3%,覆盖奶牛存栏66.4%,示范牛群各项技术指标明显改善,生产性能和生鲜乳质量显著提升,生产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奶牛养殖效益进一步提高。自治区级示范点平均空怀天数108.25天,缩短了13.8天;胎间距398.47天,缩短了19.13天。示范牛群单产高于全区平均2000公斤,同比提高330.24公斤。
3
配合粮改饲政策,主推优质青粗饲料生产利用关键技术
粮改饲是农业农村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部署。同时,粮改饲政策也有利于提高农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动草食畜牧业“降成本、补短板”,促进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7年全国粮改饲试点面积扩大到1200多万亩,在主推青贮玉米的基础上,也推广了苜蓿、燕麦等优质饲草料。
“在奶牛的生产中,粗饲料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涉及奶牛的健康、牛奶的产量和品质。”卜登攀研究员强调。目前,随着我们国家奶业生产由中小规模转向规模化生产,粗饲料的需求量特别大,但我国优质粗饲料的供给明显不足,如何实现“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需要科技支撑和服务。
“奶牛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配合粮改饲政策落地,针对目前在饲草料种植、收割、贮存、利用等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技术问题,项目主推了以优质青贮行动技术规范体系为核心的8项技术,包括优质青粗饲料生产利用关键技术,优质青贮生产微生物调制关键技术、引黄灌区青贮玉米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优质燕麦草丰产栽培集成技术、苜蓿新品种栽培集成技术、苜蓿半干青贮生产与高效利用技术、南方青饲料(饲用苎麻)高效收割与加工技术,优质高效水培大麦草生产应用技术等。
科研人员构建了优质粗饲料尤其是优质青贮饲料标准化生产规程,建立了质量评价标准和技术规范,并提供了高效生产与利用的优质方案。例如优质青贮生产徽生物调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同型乳酸菌接种发酵技术、异型乳酸菌提升有氧稳定性技术、菌一酶联合降解技术、瘤胃微生物调控及优质青贮饲料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等,该技术应用可改善青贮饲料发酵品质,提高青贮饲料消化利用率。
又比如,苜蓿半干青贮生产与高效利用技术通过苜蓿种植技术、苜蓿收割技术、苜蓿捡拾技术、苜蓿青贮压窖技术、苜蓿青贮综合利用技术的集成应用,保证了苜蓿青贮品质,减少苜蓿贮用损失,提高饲料转化率和饲用价值。
这些技术在各地牧场的示范和推广,有助于指导饲草料的生产和推广应用,提升饲草料制作工艺与质量水平,提高优质饲草料利用比例,降低奶牛养殖成本提高效益,从而促进奶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