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片水稻长得多好,稻穗压弯了腰。”这几天,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朱巷镇种植户陶元贵正忙着收割“稻虾米”,闻着微风吹来的稻花香,他乐呵呵跟记者聊着。前几个月,他利用稻田养虾卖,秋收之时,他又收获了“稻虾米”。
陶元贵今年采取“稻虾共养”模式,种了40多亩水稻,效益显著。说起来简单,要小龙虾与水稻和谐共生却并不容易,时机掌握不好,小龙虾反而会破坏水稻,吃过亏的陶元贵逐渐摸索出经验:“水稻刚插的时候投放虾苗,稻虾共生共长。稻根下的杂草和虫卵靠虾来‘消灭’,叶面上的虫子靠飞鸟来食,这样一来,解决田里面的杂草和虫害,稻田就不用打农药。同时,喂小龙虾的菜籽饼、黄豆饼,既可以肥水,也可以肥田,还有龙虾的粪便,这都是水稻生长最好的天然肥料。”
陶元贵说,过去村里人光靠种粮食每亩地最多赚1000元,现在每亩水田年产小龙虾150-200斤,按均价每斤20元计算,单小龙虾一项就有3000-4000元收入。水稻不打农药、不施肥虽然会有一定减产,但是绿色种植方式产出的稻米品质高,每亩地也有1000多元收入。
看到虾稻共养的良好发展前景,儿子陶亚锐回来成立了农业科技公司,注册了“本薏谷物”稻虾米,并且通过微商销售。作为回乡创业带头人,陶亚锐积极吸引贫困户进基地务工。“农忙两季,能挣上五六千元。”贫困户耿广朝说,这里离家近,来去方便,干些除草、施肥的轻体力活。
近几年来,地处江淮分水岭的长丰县利用区域优势,积极推广“稻虾共养”高效种养模式,积极探索“接二连三”综合发展,稻虾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由2015年1.3万亩发展到2018年的11.2万亩,种养技术也在不断探索中逐渐成熟,种养模式也不断创新,改“一稻一虾”为“一稻二虾”或“一稻三虾”。
按照“政府引导、民间组织、市场运作”的方式,长丰县大力培育稻虾种养新型经营主体。目前全县共发展小龙虾加工龙头企业两家,小龙虾养殖加工研发中心1家,小龙虾养殖企业7家,小龙虾专业合作社78家,全县稻虾综合种养户2.61万余户,社会效益明显。
长丰县通过召开龙虾产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论坛,先后举办了以龙虾、稻虾米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吸引周边市民参与乡村休闲、乡村体验游等活动,提高长丰“稻虾共养”的知晓度。为推动长丰稻虾米销售工作,创新稻虾米包装,加快稻虾米精品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长丰县今年还开展了“稻虾米包装设计大赛”和“稻虾米品鉴大赛”,将借此逐步打造和培育一批具有长丰特色、影响力较大的“稻虾米”“稻田虾”等绿色或有机品牌,将长丰稻虾产业做大做强,从县城走到省城,再到全国,甚至走出国门。
“随着农业调转促的大力推进,稻虾共作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截至8月,安徽省虾稻共作面积已达到140万亩,明年有望突破200万亩。不仅要养出好虾,更要种出质量高、效益高的大米。”安徽省农委副主任陈卫东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