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要求加深对这一重大战略的理解,明确思路,深化认识,切实把工作做好。这是总书记继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重大战略、今年两会期间在山东代表团提出“五个振兴”重要论述、今年6月在山东考察时就乡村振兴作出重要指示以来,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再动员、再部署,重锤响鼓,念兹在兹。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定决心,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深远谋划。总书记的讲话为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厘清了思路,明确了路径,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落实,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真正把力量凝聚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上来。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回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百年历史进程,尽管历史风云变幻,但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始终是一条连绵不辍的红线,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始终是直抵人心、激励人心的美好梦想。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萦绕百年中国的现代化梦想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发展。然而,在工业和城市现代化快速推进的同时,农业农村现代化却出现了明显的滞后。但是,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是一个完整和整体的现代化,不能有任何的跛腿和不平衡。就像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厦,一定要有坚实的地基,容不得松软薄弱一样;中国的现代化,也一定要建立在城乡相融共荣的基础上,一定不能有城乡失衡、工农乖离。如何处理工农城乡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现代化的成败,这是国际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经验教训所在。
党的十九大以来首次将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提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概念,并科学规划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路和路径。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三农”工作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对于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我国“三农”事业更上台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新时代“三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长期以来,为了解决好吃饭问题,我们花了很大精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长足进步,收获了历史性成就,确保了中国人的饭碗始终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上。不论是科技贡献率、生产机械化率,还是我们的农产品供应水平、供应能力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一巨大成就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相比而言,农村现代化所面临的形势更加紧迫,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与城市的差距还相当大,与农业现代化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可以说是薄弱中的薄弱、短板中的短板。因此,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但要在前期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加快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而且要以更坚定的信念、更扎实的探索、更充分的投入,在推进农村现代化上出实招、下实力、求实效。
推进农村现代化就要着力提高“物”的现代化。近年来,农村的水电路气房网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但与城市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要加大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力度,把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农村的路和城里一样平、灯和城里一样亮、水和城里一样净、网和城里一样通畅。
推进农村现代化也要努力实现“人”的现代化。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汇聚各类人才书写乡村振兴的大文章。既要有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带动的新农民队伍;又要有一支坚守“三农”情怀,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还要有一支专长于乡村治理,服务于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基层管理服务人才队伍。
推进农村现代化还要切实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要求,既要增强村民自治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又要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治手段解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中遇到的问题,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还要培育良好村风民风、加强和改善乡村治理,发挥德治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三治结合”最终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始终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各有侧重又密不可分。只有两者同步推进,才能最终推动农业农村的整体和完整现代化,才能为国家的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才能让亿万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乡村振兴,是黄土地上绵延的梦想;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亿万农民共同的期盼。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牢锁定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