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完成中央确定的农田建设硬任务,日前,农业农村部下达了2019年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等农田建设任务,将任务分解到各省区市、兵团、农垦(以下简称“省”)。任务出台背后有怎样的考虑?实施过程中要抓住哪些重点?如何确保任务落实?记者就此采访了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司相关负责人。
今年的农田建设任务,是要确保新增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农田建设司司长卢贵敏介绍:“农业农村部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对这些任务进行了分解,形成了2019年各省的建设任务。”在分解的基本原则上,一是重点突出“两区”,深挖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二是紧紧围绕确保粮食安全、服务脱贫攻坚等中心工作,任务分配积极向粮食产量大、国家级贫困县数量多的省倾斜。三是体现考核激励,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要求,实行奖优罚劣。四是兼顾差别支持,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对于需要特殊考虑的重大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如何确保任务安排的科学均衡?“主要是结合因素法,进行适当调整。”卢贵敏告诉记者,即综合考虑“两区”规模、《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确定的年均任务量、各地粮食产量、脱贫攻坚和工作质量等五个因素综合测算年度建设任务。再以各省2018年任务资金为参照数,按均衡性原则适当调整。同时,分配任务与各省自报任务数总体衔接,确保建设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因此,今年农田建设任务的区域布局主要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对粮食主产区和农业大省的重点支持。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承担的任务占全国总任务的65%以上,平均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397万亩。二是优先支持“两区”建设的鲜明导向。承担任务在250万亩以上的共有16个省,也是“两区”规模前16名的省份,承担的任务约占全国总任务的76%。三是统筹推进高效节水灌溉任务。重点向华北西北等8个干旱缺水省区倾斜,共安排高效节水灌溉任务近1000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50%,有利于促进节水农业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各省应抓好四方面重点任务。首先,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要大力支持“口粮田”建设,优先在符合条件的国家种子基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年力争率先实现国家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全覆盖。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重点建设小农户急需的通田到地末级灌溉渠道、机耕生产道路等设施,在有条件的村组,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引导促进土地小块并大块。积极支持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其次,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各省要根据下达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任务,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明确采取高效节水灌溉措施的建设地点和面积;坚持政府统筹、多方共建、因地制宜、考核激励原则,落实好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项目和资金来源,鼓励地方适当提高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投资标准。要积极配合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动实现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符合计量条件和节水要求。第三,切实支持脱贫攻坚。各省要把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与脱贫攻坚统筹考虑,在任务和资金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优先支持贫困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第四,稳步推进其他建设任务。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灌区和海南省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等通过农田建设重大工程方式支持的建设项目,按照农业农村部有关要求实施。
卢贵敏表示,国务院已将“新增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纳入量化指标,是今年必须完成的约束性任务。农业农村部将切实履行好农田水利建设重要职责,加快构建农田建设集中统一管理新格局,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体系和相关政策,加强资金整合,建立多元筹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发挥重大项目示范引领作用,实施区域化整体建设,指导地方分解任务,明确各级建设任务和责任,建立健全“定期调度、分析研判、通报约谈、奖优罚劣”的任务落实机制,加强项目管理,强化监督评价,实现奖优罚劣,全力确保各项建设任务落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