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乡市农业农村局!
农科教一体化
首页 > 农科教一体化 > 正文

中国农科院与新乡科技合作60年硕果累累
2019-05-28   来源:农民日报

5月17日,中国农科院与新乡科技合作60年暨中国农科院新乡基地建设10周年成果展示大会在河南省新乡市召开。中国农科院与新乡县政府在会上签署《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县合作协议》,发挥新乡县作为中国农科院与新乡科技合作先行者的示范和表率作用,共同探索科学试验—成果转化—产业示范全渠道贯通、产学研融合的新机制新模式,共同打造特色鲜明、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汉中说,科研试验基地是衔接科研和成果转化的很好平台,农业科研离不开试验基地的支撑和保障。新乡基地是中国农科院深入主产区建设的第一个大型综合试验基地,入驻研究所多,科研任务饱满,院地合作活跃丰富,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这个基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中国农科院与新乡的科技合作长达60多年。早在1957年,中国农科院留英科学家齐兆生研究员,带着专家团队,来到新乡县七里营镇,建立了试验基地和治虫保产示范区,研究推广1059农药防治棉花蚜虫技术,带来了皮棉产量的翻倍增长,从1956年的亩产不足20斤实现了1957年当年的65斤,拉开了中国农科院与新乡科技合作和试验基地建设的序幕。

上世纪60年代,农田灌溉研究所从北京迁到新乡,从此与新乡结下了不解之缘,与新乡有关单位协同,开展了大量科研和成果转化工作。70年代,植物保护研究所下放新乡9年期间,大批专家云集新乡,搬回北京后,大量科研任务仍在新乡县七里营镇的试验基地继续实施。90年代,作物科学研究所因矮败小麦育种结缘,入驻新乡县,2003年在七里营镇筹建矮败小麦育种基地,随后发展为多团队入驻的研究所试验基地。进入新世纪,中国农科院主动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加强与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合作,为新增千亿斤粮食作贡献,2009年选址新乡县七里营镇,利用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基础,建设新乡综合试验基地。

60年来,中国农科院在新乡做科研工作的科学家已经有两位被遴选为院士,获国家级奖励的成果10多项,省部级奖励100多项。其中,1957年至2009年的50多年内,产出新成果百余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及三等奖1项,培育出国家首个转Bt基因、抗黄萎病棉花品种。2010年以来,产出新成果20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荣获专利150多项,培育通过审(鉴)定各类新品种150多个,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亿亩。

另一方面,中国农科院的科学家就蹲在田间地头,和基层农技人员和群众在第一时间解决遇到的所有难题,将引进的新成果试验推广,将新乡县变成全国农业新成果的试验田。这也使新乡县农民收入远远高于其他地方,很早就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完成了新乡县农业产业最早的原始积累。完成农业原始积累的新乡县,率先进行改革开放,利用积累开始发展工商业。1993年,新乡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118个县市排名第2位,全国排名第72位,是河南省第2个全国百强县。

目前,仅中国农科院新乡基地每年可以为当地创造1000多个劳动就业岗位,实现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产出的成果已在新乡县周边逐步辐射,形成了包括大田作物、鲜果、干果在内的50余个新品种的试种、示范区域,累计应用示范农业新技术累计200万亩,以科技为引领的产业轮廓逐步形成。如今,新乡县已成为新乡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中国农科院新乡基地是全国和河南省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是河南省第一批科技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河南现代农业科研重地。


上一篇:中原大地开启夏收模式
下一篇:王国生检查防汛抗旱和“三夏”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