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试阶段,我们选育的制种杂交小麦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可以说实现了较大突破。”5月30日,在位于邓州市湍河办事处的国家项目杂交小麦产业化基地里,张风廷说。
张风廷是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该中心隶属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林科学院主持着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与强优势杂交种创制”项目,全国有30多个研究团队参加了这一项目。
他介绍,位于邓州市的杂交小麦产业化基地有育种试验田430多亩,今年经过收获测产,其中一个杂交小麦组合在中试制种中表现优异,亩产达到400公斤,而此前的最高亩产为300公斤。在通常情况下,制种产量提高10%就让人十分欣喜,此次一举提高30%以上,虽然是中试阶段,亦让科研人员备受鼓舞。未来基地将对这个杂交小麦组合进一步完善制种技术,扩大试验种植面积。
“小麦属于自花授粉植物,如欲得到杂交种,可以让母本的雄蕊发育异常造成花粉败育,再让父本小麦的花粉为母本小麦授粉。我们发现有一种小麦,在北纬30°到北纬33°之间花粉败育,非常适合用于杂交制种,这种小麦就是光温敏不育小麦。”张风廷解释,经过七八年在同纬度比较,研究人员发现在南阳盆地杂交小麦制种产量最高,因此2017年在邓州设立了杂交小麦产业化基地。
近年来,杂交小麦研究团队已经选育了8个小麦品种,其中京麦179通过国家审定。在河北、北京、山西等北部冬麦区,其抗旱、抗寒、高产特征明显,在大面积生产示范田中亩产达六七百公斤。
据了解,杂交小麦是21世纪小麦产量大幅提升的首选途径,它的大面积应用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北京杂交小麦研究团队历经20多年的自主创新,全面系统地攻克了杂交小麦育种难题和产业技术瓶颈,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利用不育系实现杂交小麦商业化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