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辉南县朝阳镇兴德村,一群大学生用“新花样”让农活变了模样:种地不用农药,大米不卖粮贩,农闲也能赚钱……农民人均收入比过去高出2万多元。(见6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
在东北这个自然条件好、大米品质高的兴德村,大米多年来却一直处于“价格低、卖不动”状态。5年前十几个大学生的到来,把原来农民种地的“老把式”给全盘推翻了:肥料全换成有机的,不喷农药而用赤眼蜂技术进行生物防虫;原来成吨卖的大米,现在装进了真空小包装里面;主要销售渠道不再是超市,而是通过电商进入一家一户的消费者,满足其个性化需求……
眼前的事实,昭示一个发展方向:农业现代化就要培育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以从业者的变化,带动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促进农业走向现代化。
然而,现实并不让人乐观。2018年,中国农业大学5144位毕业生中,仅有400余人毕业后直接从事农林牧渔业。背后的原因,既有传统观念的影响,也有农业农村发展的现实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既要有历史的“耐心”,又要有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紧迫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保障与改革同步,既要从实际出发,保障农民权益,又要为有农业知识、有发展现代农业能力的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让他们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又值大学生毕业季,创新方法,创新机制,给有志于在“希望的田野上”奋斗的大学生以“希望”,是当下需要考虑的迫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