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是一种根部病害,也是我省重要的植物检疫对象。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危害症状主要表现在灌浆到成熟期,根茎变色部分形成基腐性的“黑脚”症状,最后造成植株枯死,形成“白穗”,一般发病麦田可减产10%~2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由于小麦全蚀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较长,如不提前防治和持续治理,很难得到根治,群众多因认识不足,误治、漏治现象较普遍,极易错过麦播期种子处理防治的最佳时期。当前,正是小麦备播的关键时期,小麦全蚀病防治措施主要为:一是禁止从病区引种,防止病害蔓延;二是轮作倒茬,实行稻麦轮作或与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轮作;三是增施有机肥料和磷肥,提高有机质含量,保持氮磷平衡,促进土壤中拮抗性微生物发展,加速病害衰退;四是药剂拌种,麦播期每亩用12.5%硅噻菌胺(全蚀净)悬浮剂20 毫升或2.5%咯菌腈(适乐时)悬浮种衣剂20毫升或3%苯醚甲环唑(敌萎丹)悬浮种衣剂40—60毫升拌种;五是小麦播种后20天—30天,每亩用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30克对水50升,顺垄喷洒,次年返青期再喷1次,可有效控制全蚀病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