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声隆隆,秋种正酣。
10月18日,浚县30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卫溪街道办付庄村种粮大户付太华站在地头,望着翻起层层土浪,往来穿梭的深耕机、旋耕机,心里格外踏实:“种子备齐了,再过两天就可以种麦了!”
“今年秋粮还是大丰收,我种的玉米亩产在1400斤以上,多亏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说起粮食产量,付太华一脸喜悦。
与付太华一样喜悦的,还有鹤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的18万余户农民。
作为全国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市、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近年来,鹤壁市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带动全市粮食产量实现“十三连增”,示范区小麦、玉米平均单产连年提高,累计创下25项全国粮食高产纪录,筑牢了中原粮仓,扛稳了粮食安全重任。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鹤壁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感受着农业生产的新动能,也感受着中原粮仓连年丰收的底气。
小田变大田,废地变良田
在鹤壁,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贯通……这样的场景,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随处可见。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了粮食产能,增强了抗逆减灾能力,稳固了粮食生产根基。
“我们这土质发黏,以前一到下雨天,老百姓下地时,泥巴粘到鞋上甩都甩不掉,把鞋甩掉了泥还不掉!”站在地头,付太华回忆说,那时候的路窄得很,大型农业机械根本就进不来。
2012年,付庄村划入鹤壁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重新归整土地,打井、修渠、配电、修路……一系列农田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宽阔的水泥路修到了田间地头,小田变成了大田,边角碎地、废地摇身一变成了良田,旱能浇、涝能排,粮食产量大幅提升。
统计数据表明,“十二五”以来,鹤壁市统筹推进,连片治理,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共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47个,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62.5万亩。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持续推进,全市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分别增加36公斤、71公斤,化肥和农药利用率提高6%,每年亩均节约农药、化肥、人工等成本133元,新增效益359元。”鹤壁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科长杨洁说。
规模化种植,催生新农人
在浚县,付太华小有名气。
与土地打交道近40年,付太华对土地充满了深厚的感情。2012年,眼光独到的他抓住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机遇,在付庄村流转200亩土地,成立了全县首个家庭农场,成了实实在在的“种粮大户”。
付太华种地,明显高人一筹。今年麦季,他种的小麦平均亩产1520斤,较周边地块高出200多斤,让村民羡慕不已。
“我种粮之所以能够连续增产,是因为我有优势。以前省农科院专家来我们这搞试验,推广新技术,我就跟他们学,选啥品种咋样管理,慢慢地就都懂了。”付太华说,科学种田既省钱还增产,我这一亩地除掉成本,年纯收入700元左右。
付太华的种地经历,是鹤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变化的缩影。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决了耕地经营分散、生产方式落后等问题,加速了农村土地流转,懂技术、有能力、有设备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新时期农业生产的生力军,带动了鹤壁农业生产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鹤壁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889家,家庭农场609家,种粮大户500多户。全市流转土地面积46.59万亩,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面积超过28万亩。
装上智慧眼,农田数字化
在付庄村,随着劳动力的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户将土地流转或托管给了付太华,他的种地面积扩大到220亩。一个人打理这么多土地,付太华却感到很轻松。
“现在项目区种地全程机械化,需要的人工越来越少,并且高科技的玩意儿用得越来越多。你瞅瞅,各种田间数据手机里就能看到,啥时候浇水、啥时候防治病虫害,一目了然,方便得很!”说话间,老付掏出手机打开了星陆双基物联系统APP。
原来,鹤壁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大力实施“数字农田”工程,建成了“市有平台、县有中心、乡有信息站、田有采集点”覆盖全域的信息网络,全市62.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了62个监测站,装上了可接收卫星数据的农田信息监控系统,对苗情、墒情、农田生态环境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并实时传输、智能分析、及时发布,做到了农田生态环境、苗情、灾情的可视化、数据化处理,把预警信号、防范措施及时传递到农业生产一线,进一步提升了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
“2020年,鹤壁将投入资金,打造一个高效节水灌溉亮点,即水电双计数智能灌溉技术,通过手机监测农田的用水量、用电量数据,进行智能化管理,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鹤壁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朱志清介绍说。
农田数字化建设,鹤壁远远走在了全省前列,为粮食生产注入了强劲动能。看鹤壁大地,一幅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