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疫情给生猪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稳定生猪生产稳定保障市场供应。为了解各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情况,10月29日,省农业农村厅在郑州召开全省稳定生猪生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汇报座谈会,十八个省辖市汇报了贯彻落实情况、分析了当前生产形势、查摆了存在问题并结合实际研究了应对措施。原畜牧局党组成员杨文明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厅畜牧处、兽医处、饲料兽药处、屠宰处、资源利用处主要负责同志及各地市畜牧科负责人参加会议。
从汇报情况来看,各地稳定生猪生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是组织领导得到了加强,大多数地市召开了政府常务会议专门部署,郑州、开封、漯河等部分地市还出台了市级扶持政策。二是各项补贴政策有效落实,对2019年度和2020年新建改扩建的年出栏1-5万头的规模养猪场(种猪场)120余家补贴资金2.4亿元;对2019年度221个规模养殖场流动资金贷款贴息1亿元;组织63个畜牧大县实施好国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组织6个非畜牧大县申报2020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计划对2020年种猪企业引进的1万头种猪进行补贴,对2019年度新建的50个洗消中心进行补贴。三是产业服务工作得到强化,针对养猪企业普遍面临的资金难题,全省各地组织召开银企对接活动48次,组织567家养猪企业、69家银行召开银企对接会,达成意向金额7.58亿元。针对养殖场户技术不足问题,积极组织各级畜牧部门和行业协会、学会开展非洲猪瘟防控技术培训和产业发展论坛223期次,培训人员13000余人次。10月18日,我厅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等单位在郑州举办非洲猪瘟防控与生猪稳产保供高级研讨会,350余人参加会议,6000余人直播方式在线学习交流。四是禁养区划定调整工作取得实效,截至10月30日,全省完成了禁养区排查工作,拟将禁养区由7749个调整为1669个,涉及区域面积由3.06万平方公里调整为2.27万平方公里,占省域面积的比重由18.32%调减到13.59%。通过对禁养区的核查和重新划定,缩小了禁养区规模和面积,为养殖业发展创造了空间。同时,依据农业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积极引导新建或扩建的生猪养殖项目合理选址。五是规模场洗消中心建设步伐加快,今年一年的建设数量是过去的总和,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在国家和我省一系列政策激励下,加上市场行情上涨和企业自身努力,生猪生产已出现恢复性势头。一是产能止跌企稳。据对360个村监测,9月份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分别增长0.73%和0.6%,扭转了连续11月的下降趋势,实现了双回升。二是大型龙头企业快速扩张。我省最大生猪养殖企业牧原公司2019年在10县投资14.5亿元,建设养殖基地,计划新增产能240万头,预计全年出栏1100万头左右。中粮家佳康、唐人神、新希望、正大、双胞胎、正邦等国内知名龙头企业在我省积极布局生猪养殖项目基地,建成后可新增产能800万头。三是大中型规模企业补栏积极性逐步恢复。据9月份摸底调查,我省1274家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明确表示有新建和改扩建的意愿。据10月份各地申报的新建改扩建规模养猪场项目统计,全省有130家年出栏万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已经开始或即将开始新建改扩建,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新增产能270万头。四是生猪外调量保持稳定。截止到11月1日,在全国生猪产能严重下滑的情况下,我省外调活猪及猪肉制品折合生猪1402万头,是全国唯一一个外调超出1000万头的省份,为全国生猪稳产保供做出了积极贡献。
会议指出,当前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生猪稳产保供工作进展不平衡;非洲猪瘟疫情对产业的影响依然存在,尽管养殖场户补栏积极性有所增强,但总体上仍然谨慎;一些政策难以落实,尤其是养殖用地、金融贷款等政策难以落地。
会议强调,一要高度重视生猪稳产保供工作,要对这项工作专题安排。二要加强生猪生产监测预警,落实好生猪生产月调度工作,做好直连直报,科学指导生产。三要切实把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放到第一位,坚持不懈抓好防控措施的落实。四要加强项目监督管理,落实好补贴政策,及时拨付政策资金,不滞留、不截留。五是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积极与国土、环保、银行金融等部门沟通协调,开展银企对接,切实解决养殖企业贷款难、融资难、落地难问题。六要搞好技术服务,科学指导养殖场户有序增养补栏。七要加快推进屠宰加工业发展,构建新型流通体系,由“调猪”向“掉肉”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