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乡市农业农村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页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正文

垃圾入池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
2019-12-25   来源:河南日报

今年春节,我回信阳乡下陪父母过年。一进村,就惊喜地发现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原来村内垃圾遍地的情况消失了,各家各户乱倒垃圾的习惯改变了,饮料盒、塑料袋、玻璃瓶等日常生活垃圾全部装袋入筐。村公路附近的村民把入袋垃圾堆放在路边,其他农户则把入袋垃圾送到指定的垃圾池。定期有专人负责清扫运输。村民维护环境卫生的意识提高了不少,整个村庄村容村貌整洁干净了许多。

3年前,村民对垃圾的处理还是另外一种样子。那时候返乡,一踏上进村公路,田边地头,房前屋后,路边河滩山坡,垃圾不时入眼。村里那条小河里漂浮着塑料袋、饮料瓶等污染物,承载几代人童年记忆的清澈小河几乎成了臭水沟。至于把其他生活垃圾丢到山林间、田坡边那更是常事了。特别是一次性塑料餐具盛行后,农家餐桌特别青睐这一便捷的“日用品”。客人吃过饭后,塑料桌布一收拢,塑料杯、塑料碗加上骨头剩菜全部“打包”在内,随地一扔,省事方便。80岁的老父亲作为一名老党员、村干部对这种过度使用一次性餐具和乱丢垃圾的行为痛心又无奈,家里来了客人他能不用一次性餐具就不用,偶尔使用一次,他也是事后把一次性餐具集中起来投进锅灶烧掉。但父亲的“旧式”做派显然太“另类”,“过时”了。

垃圾随时随地乱扔,不知哪年哪月养成的习惯顽固地扎根于老乡们头脑。市环卫部门和村委会联手修建的垃圾池少有人倾倒垃圾。

垃圾污染成了村委会头痛的问题,在召开的各种会议上,村干部多次呼吁大家,杜绝垃圾乱扔乱放的行为,但是收效甚微。

陋习一旦固化想要改变很不容易,有时还会产生抵制情绪。老父亲介绍说,2017年起,村里开始执行垃圾入池后,市环卫部门虽然定期开车把村里的垃圾运到指定的处理场分类处理,但是村民大多采取抵制态度。让他们改变多年的陋习哪有那么容易?再说豫南各村大多居于山区,村民散住在山里,靠有限的环卫工作人员去各家各户清运垃圾显然不可行。

真正的变化从2018年开始,村委会开展向垃圾污染宣战工作:大环境的垃圾,由党员骨干先行把路边、地头、河沟等处的垃圾分批捡拾清理;日常的公共环境卫生保持,除了专职人员清扫,还鼓励各自然组有劳动能力且享受“五保”待遇的人员自愿清理维护。仅2018年,党员骨干队伍就在全村范围清理垃圾达8次。同时,负责村公路卫生维护的工作人员也呼吁大家在方便时把自家产生的垃圾装袋集中堆放路边,由他们定期开车运走。

党员干部们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全村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发现,居住环境没有了垃圾污染,舒适感顿生,渐渐地也都投入到清理垃圾活动当中。多管齐下,村里的环境大有改观,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没有了碍眼的垃圾,村里那条小河也恢复了昔日清澈见底的风采……加上市环卫部门和乡镇联手对各村环境卫生建设情况评比监督,让大家扔掉了旧习惯、养成了好习惯。绿水青山又回来了!


上一篇:小区需“文明停车”
下一篇:帮扶村容村貌 助力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