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市秋粮作物正处于生产管理的关键时期。因播种时期前旱后涝,各地秋作物生长进程差异较大,大部分玉米生长处于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大豆生长处于开花初期,水稻生长处于拔节期。总体来看,墒情适宜,群体合理,长势良好。但秋粮生产季节天气复杂多变,自然灾害多发,现针对今年气候条件,立足秋作物防灾减灾,提出技术意见如下。
一、立足抗灾夺丰收,做好防灾减灾
我市已进入“七下八上”的关键时期,旱、涝、风、雹等灾害易发多发,农业部门要加强灾情监测预警,密切关注重大天气变化,主动与气象部门会商,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同时要做好防灾减灾预案,提高预防意识,提前做好各项准备。
(一)涝渍灾害。今年6、7月份,我市降雨偏多。据气象部门预报,未来一周内我市有阵雨,雨量较小,不会造成内涝灾害。若部分地区遇涝应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增加通透性,防止渍害及倒伏发生。遇到阴雨寡照,可人工辅助授粉,减少光照逆境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高温热害。要加强秋粮作物高温热害的监测预警,发生旱象时要及时浇灌,以水调温,切不可等雨灌溉,以免错过花期,造成授粉不良,严重影响产量。要指导农民适时喷施磷钾肥等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植株抗逆性,减轻高温干旱影响。
(三)风雹灾害。遭遇冰雹灾害的地区要及时喷施农药,防治受损部位遭受病原物侵染,同时可酌情追施氮肥,并及时培土,使植株根系尽快恢复生长。遇强对流天气会导致玉米倒伏。对于植株较低、倒伏较重的,可以人工扶立,培土踏实,促其尽快恢复生长;对植株较高、已抽雄授粉且茎倒较多的地块,不要扶苗,防止扯断根系,造成植株死亡,还应加强病虫害防治,尽量减少损失。若受灾减产严重,应及时收获做青贮饲料,并补种生育期较短的其他作物,尽量挽回损失。
二、抓好关键措施落实,促进高产高效生产
目前,正是秋粮作物生长旺盛期,也是需水需肥的高峰期,要因田因苗分类管理,落实关键技术措施。
(一)追施化肥。我市玉米生产中,种肥同播面积大,但种肥同播时,许多地块使用的氮肥非缓释性化肥,易造成玉米生长后期缺肥,需追施花粒肥,一般亩施尿素10公斤 ,雨后追施或施后及时浇水;水稻根据苗情及时追施穗肥,一般亩施复合肥(N-P2O5-K2O=20-15-5)5~10公斤,严重脱肥地块适当增加用量;大豆每亩追施二铵或大豆专用肥15公斤或追施尿素5~10公斤;红薯膨大期地面出现裂缝时,每亩追施复合肥20~30公斤。施肥时积极推广化肥深施,禁止撒施,提高肥料利用率。
(二)科学排灌水。当前是秋粮作物需水高峰期和敏感期,特别是玉米大喇叭口期到抽雄期遇旱减产严重,要密切关注土壤墒情,遇旱及时指导农民浇水;同时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防范暴雨,对雨后积水地块要及时排水,加强管理,落实中耕松土、追肥或喷施叶面肥等技术措施,促进恢复生长。
(三)防控病虫害。玉米重点抓好叶斑病、锈病、三代玉米螟、四代棉铃虫等病虫防治,同时做好草地贪夜蛾预警监测;水稻应以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为防治重点;大豆重点以蜗牛、双斑萤叶甲、灰飞虱、蚜虫、点蜂缘蝽等害虫为防治重点,降低症青发生几率。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应急防治、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相结合,全力遏制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暴发成灾,确保秋粮生产安全。
三、强化组织领导,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及时组织有关专家、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落实“三大农技行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秋粮生产技术指导,全力夺取秋粮丰产丰收。
(一)开展分类指导。今年秋粮苗情比较复杂。要组织农技、种子、土肥、植保等不同领域专家,坚持因天(近期天气预报)、因地(地力、墒情)、因苗(苗情长势、病虫发生情况),开展分类指导,要分区域、分作物制定技术指导方案,确保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好,方便农民落实到田。
(二)深入生产一线。农业部门要在秋粮生产关键时期,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看苗情、墒情、病虫情,针对农民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深入细致地开展技术服务,实现送技术到田、送服务到户,提高技术覆盖率和到位率。
(三)多种形式服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要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网络直播、视频连线、公众号、12316热线等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
2020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