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粮食产能基础,打造黄淮海平原粮食安全产业带河南核心片区。”响鼓重锤。除了这个高屋建瓴的部署,河南省委一号文件对河南粮食生产还有更具体的要求:加强粮食耕、种、管、收全过程生产管理;抓好豫南冬闲田油菜扩种;稳步发展谷子、红薯、小杂豆等种植。
面积30多万平方公里的黄淮海平原,是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较早、农耕历史悠久的地区之一,在广大的农区,粮食生产就像小麦扎根地下两米一样,是一种不假思索的天性。
许昌市建安区陈曹乡万庄村村民万留栓已经69岁了,清明节那几天,因为疫情在外打工的儿子一家都没回来,闲,他每天都带着老伴儿去自家麦地里转转,看看,拔一会儿草。
万留栓种的10亩小麦,其中7亩地是他每亩花800元“租”的,“租”即流转。
“现在种地轻松多了,从种到收,喊个机器来就中了,连孩子闺女都不攀扯。这10亩地我种两年了,一季玉米一季麦,没觅过一个人!”万留栓说。
万留栓很清楚种地是赚不到大钱的。“也能挣俩钱吧!平常买肉买菜,过年发压岁钱,用不完的!”万留栓说。
每年的麦子万留栓从不会卖完,始终保持家里存那么上千斤小麦,新麦下来了,才会卖掉陈麦腾仓。
河南目前土地流转面积为3393万亩,占家庭经营承包土地面积的三成;也就是说还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土地在万留栓这样的小农户手中,耕种这些土地的大多是万留栓这个年龄阶层的农民;而对万留栓这样的农户来说,种粮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占比很小。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不管到什么时候,没啥吃是要出人命的!年年在地里种出点儿粮食,心安!”万留栓说。
如果说小农户种粮的坚决是一种维持生存的农耕传承的话,种粮大户种粮的坚决则来自尚可的种粮收益。
正阳县熊寨镇王大塘村共有耕地10675亩,有一半的土地都流转给了专业种粮户,流转费用是每年每亩800元。
河南省委一号文件有这么一句话:落实工商资本流转土地审查审核和风险防范制度。
“对于外来资本大面积流转土地,许多农民本身是比较抗拒的。”王大塘村党支部书记骆松山说,有些人不知道什么路数,刚开始很红火,像弄大事的,结果弄两年就跑了,流转费也不给了;相反,身边会种地也愿意种地的人流转土地,任凭价格低点,农民也情愿。
近几年,耕地“适度规模经营”逐渐被大家认可。
临颍县新店镇新店村59岁的农民赵红江和他侄子搿伙流转了300多亩地种粮,耕、耩、收机械设备全部自有,因其流转的土地都是高标准农田,灌溉用的是节水系统。
赵红江说:自己出力不算,一年种粮的纯收益都在10万元以上;另外,还不耽误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孙子。
河南各地根据耕地质量流转费用不一,不管是豫东平原还是豫西丘陵山地,一年一亩地两季粮的收益一般都在500元到1000元之间;正常情况下,种粮150亩的收益在10万元上下。
赵红江说:种少了养不住大型农机具,种多了顾不过来。
看来给种粮“适度规模经营”划线的话,150亩左右正合适。
不离土、不离家,年收益10万元,不比“离乡背井”外出打工收益低,这就是赵红江这样的适度规模经营种粮户种粮的态度坚决。(记者 宋朝 王旭 刘婷婷 于涛 李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