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沁阳市崇义镇赵儒村,农民为农田浇水。田野间一派人勤春早的景象。(杨帆摄)
春到中原,“中原农谷”一派繁忙。
3月9日,在“中原农谷”核心区的新乡市平原示范区师寨镇路庄村,青青麦苗拔节生长,数十台作业设备隆隆轰鸣。
沥青车摊铺沥青路,水泥搅拌车浇筑水泥路,新修的农田公路与成方连片的麦田浑然一体。3米宽、0.8米深的排水沟里,工人师傅正小心翼翼地铺设透水砖。农田里,技术人员在调试水肥一体化机和固定式喷灌设备,调试完成后,水和肥将通过高压喷灌滋养麦田。
“一路两渠是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工程,道路铺好后两侧还要种上农田防护林。”负责工程建设的长春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李志强介绍,他们正月初三就开始上班了,每天都在抢工时、赶进度,3月底前负责的工程将全部完工。
路庄村村民王飞的10亩麦田正位于新建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王飞说,有了固定式喷灌,浇水更方便了;而且旱能浇、涝能排,以后下雨也不用担心农田被水冲垮。
良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今年我省将分类分区域新建高标准农田255万亩、改造提升280万亩,建成4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我省计划用3年时间,投资500亿元建设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亩均投资不低于4000元。据测算,建成后每年可增加粮食产能30亿斤以上。
良田还要配良种。平原示范区中原农谷祝楼乡祝楼村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研究技术中心试验示范基地种植了近10万份小麦材料,其中就有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抗病抗逆材料创制岗位专家殷贵鸿研究员正在创新攻关的抗赤霉病小麦育种材料。
“赤霉病被称为小麦的癌症,不仅会造成小麦减产20%—30%,还产生呕吐毒素致癌致畸,人不能吃,用作饲料也不行,猪吃了容易流产,鸡吃了不容易下蛋。”殷贵鸿介绍,近几年,随着气候变化、小麦玉米秸秆还田,特别是缺乏抗赤霉病小麦品种,小麦赤霉病已成为河南省乃至黄淮麦区小麦生产的第一大威胁,每年国家和省市都要拿出专项资金和耗费大量的人力进行赤霉病防治。
“培育出抗赤霉病的品种是治本之策。”殷贵鸿及其团队从国内外收集到500多份小麦抗赤霉病种质资源,筛选出适合河南省遗传改良的优异种质20多份,综合运用分子聚合育种、赤霉病接种鉴定等先进技术,将抗赤霉病基因聚合到黄淮麦区高产优质抗锈病品种中,4年时间就培育出了豫农901、豫农902、豫农903、豫农904和豫农910等5个抗赤霉病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通过河南省审定,居黄淮麦区领先水平。
“目前这些新品种已经在南阳、信阳、驻马店、周口、许昌、商丘、漯河等地示范推广,推广面积30多万亩。”接下来,殷贵鸿及其团队将加大新品种推广步伐,在全省各地布置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展示田和高产攻关田,良种良法紧密结合,为解决困扰小麦的“癌症”难题作出积极贡献。
粮食要高产,出路在科技,种子是关键。今年我省聚焦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平台建设等六个主攻方向,推进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中原农谷建设,带动周口国家农高区建成黄淮平原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聚力打造国家级、国际化农业创新高地。
发力建设农业强省,河南不仅注重供给端粮食生产,还贯通产加销,实现农“链”深度融合。
进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想念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只见从面粉生产、和面、醒面,到压面、剪齐、烘干……一系列过程,全是机器智能化运转,一粒小麦最终能“变出”400多种面条。
“好面条是种出来的。我们从源头上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农业等方式,把想念食品的优势和种粮大户的优势有机结合,从源头上保障小麦的品质,进而保障面条的品质。同时,想念食品通过需求端带动生产端、种植端,引导农民从多产粮向产好粮转变。”想念食品董事长孙君庚说,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优质麦,既保障了粮源品质,又带动了农民增收。
今年,我省将持续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升级,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压推进,育种家瞄准育种新方向,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从田间到车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河南不负春光,阔步前行。(记者 刘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