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麦不怕晚 重在精耕细作
10月21日,难得的晴天,有风的天气对秋收秋播十分友好。获嘉县位庄乡大位村种植大户李长亮到玉米田里看了看,“能收了。”
晾晒场里,用钢筋搭起来的笼子一米多宽、三米多高,是晾晒玉米棒子的绝佳工具。刚收获的玉米顺着传送带“滑向”高处,再落进笼子底部,一层层往上堆砌,李长亮时不时抓起玉米,看看含水量,“估计水分含量有20%多,基本上不担心发霉了。”
硬等到含水量降下来才收获,像李长亮这样的种植大户,是获嘉县秋收的最后一批了。
获嘉县农业农村局土肥站站长王庆安不放心,转到附近的时候,专门走到地里。熟练地拿起铁锨,王庆安扒开表层覆盖的秸秆,使劲向下挖了一会儿,才蹲下来不停地抓土。“表层还好点儿,下面太湿啦。”王庆安说着,用力一捏,土壤成团,随手扔下,土团落地后依然不散。
这是简单又有效的判断土壤墒情的方法。王庆安说:“湿度太大,没法播种,得抓紧散墒。”
获嘉县的秋收,比往年晚了两周以上,麦播肯定也要推迟了。
“晚点儿倒是没事儿,主要是整地得多加小心。”李长亮说,获嘉县农业农村局发放的麦播技术指导意见里写得很清楚,包括品种选择、肥料施用、播量控制、病虫害防治等。
李长亮打算收获后就开始犁地,一是怕秸秆覆盖土壤表层影响散墒,二是将下面湿润的土壤翻上来,趁着晴天有风,加快散墒。等湿度下降到合适程度,再进行旋耕,之后再播种。
“中,你这办法可以,整地质量高,管理得当的话,来年产量没问题。”王庆安说。
获嘉县的农田里,积水倒不多,关键问题就是需要及时散墒。
收获更早的获嘉县弘晟农机合作社负责人韩社年,趁着好天气,正抓紧犁地。大马力拖拉机带着铁犁,将20多厘米厚的土壤全部翻上来。
“前几天犁了一点儿,我看效果可好,那块儿很快就能旋耕啦。”韩社年指着地头颜色不太一样的土壤说。
走到地里,王庆安低头看了一会儿,发现不对劲儿。“你犁地前撒化肥了?”得到肯定回应后,王庆安又仔细扒拉了一番,化肥粒有白色,还有蓝色,赶紧又问道:“你上的复合肥?”
韩社年介绍,今年土壤湿度大,他在犁地前,专门上了复合肥,并且跟往年相比,施用量上还有所加大。
王庆安听罢直摇头,他解释说,犁地的时候,也就是深翻的过程中,会将表层土壤和下部土壤进行位置交换,土壤与空气接触面积更大,土壤间存在空隙,所以能够加速散墒。但表层施用的肥料也会被带到土壤下层。
“肥料被带下去了,小麦前期根系够不着、用不上,对苗期生长不利啊。”王庆安说,在深翻时,只需要每亩撒施15—20斤氮肥,加速秸秆腐熟、增加有机质就行了,等到旋耕的时候,再施底肥更好。
“小麦不怕晚播,之前还有更晚的时候,管理得当的话,产量也没问题。”王庆安说,主要是要根据天气、土壤等情况,做好科学麦播,田间管理必须更加精细,才能打下丰产基础。
忙活了一天,天快黑的时候,王庆安还用手机不断跟种植户联系。整个麦播期间,他都会在田间地头。“技术手册都有,但种植户能不能掌握、是否照着用不知道,真正把技术落地,才是关键。”王庆安说,他决定这段时间多到地里转转,争取多跟种植户交流,帮助解决问题。
不光是王庆安,全省已派出18个省级小麦专家指导组,会同农技推广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让关键技术落地,打好小麦生产第一仗。
豫公网安备 41070202000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