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农业农村短腿短板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表明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真正把解决“三农”问题摆上优先位置。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意味着中央“三农”政策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新中国成立以来,优先发展战略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促进了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改革开放之后,先后提出了公共交通优先、就业优先、教育优先、人才优先等发展战略,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共提出“三个优先”,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等,首次把农业农村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表明我们党对“三农”工作的认识深度、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提升到了一个崭新高度,为今后搞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政策设计指明了方向。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很快超过1万美元、城市人口比重将很快超过60%、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将进一步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大量农民生活在农村的国情不会改变,农村作为党执政根基的地位不会改变,我国已到了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在城乡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上想办法、求突破,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内在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农业发展质量效益竞争力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仍未完全破除,城乡协同发展的要素市场仍未建立,进城农民工仍未完全享受到平等待遇等。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小康”的短板;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到2020年,我国将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并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截至2016年底,全国仍有近6亿农民生活在农村,仍有43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7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只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繁荣农业、富裕农民、振兴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如期实现。
城市和农村是命运共同体,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核心是要进一步调整理顺工农城乡关系。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在资源条件上优先保障,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等农业生产条件;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大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养老等投入力度,加快补齐农村社会事业等方面短板,着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在干部队伍建设上优先加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繁荣农业农村经济,显著缩小城乡差距,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