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现代种业振兴,探索用园区化理念促进现代种业发展,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从2019年以来将现代种业列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重点支持范围。河南新乡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立足种业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政策扶持和体制机制创新打造种业“航母”,形成相关生产要素汇聚的持续引力和种业科研攻关的强大合力。
巍巍太行八百里,滔滔黄河润平川。
地处黄河流域下游的河南省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有肥沃的土壤和充沛的灌溉用水,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试验区,素有“平原水乡,中原粮仓”的美誉。
今年,平原示范区立足种业这一特色优势产业,以生物育种为方向,以确保种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为目标,与中原农谷核心区一体推进,开始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出台多项措施加大引企、引资、引才、引智、引研力度,推动要素集聚和生物种业创新能力提升,着力打造集种业双创孵化区、种业繁育试验区、国际种业展示交易区、繁育推广区、种业生产加工区等板块于一体,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的种业“试验田”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航母”,完善种业产业链条,提升供种保障能力。
随着种业发展功能配套逐步完善,产学研推要素日益汇集,育种试验有序开展,一个充满生机的生物种业创新高地正在形成。
聚——贯通上中下游 打造产业集群
对产业园企业科研成果中试、孵化、展示用地需求优先予以保障;将在建的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列为重点建设项目,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强化全过程服务;对落户园区的种业企业,年营业额达到3亿元以上,认定为总部型企业的,享受一次性落户补贴……
创建以来,为了吸引相关科研机构、企业、人才等要素流入,产业园密集出台创新奖励、科研扶持、土地保障、税费减免、贷款贴息、展销补助、人才安居等7大专项扶持政策。
在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中国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十余家科研院校,以及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河南秋乐种业、河南牧原集团等多家企业项目已落地园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新友、中国工程院院士许为钢、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等相关专家相继入驻。
目前,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项目建设顺利推进,4150亩试验基地已投入使用,350亩科研设施区一期工程计划明年5月投入使用。先正达、先锋种业等企业相关项目正加速建设。
“在要素汇聚的基础上,我们正依托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平台,引导企业与科研单位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科企合作机制。”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李生说,合作具体包括股份合作、研发合作、项目合作、转让合作等多种形式。无论科研单位以成果和资源入股企业,还是企业和科研单位就一个科研项目而开展合作,或科研单位和企业达成成果转让协议合同,都有助于推动建立激励相容、高效联动的协同机制。
据产业园管委会办公室负责人董珊珊介绍,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产业园还通过多项措施强化金融服务支撑,鼓励风险投资、私募基金等与生物育种中心孵化平台合作,培育孵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同时每年投入2000万元设立种业发展引导基金,重点支持园区建设、技术创新、体制机制模式创新、企业孵化、产业培育、双创宣介等,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功能作用,助推重点项目再扩大投资,更好发挥园区示范作用,带动全区现代农业提升。
研——强化科技攻关 保障良种供应
今年,有一个大豆品种顽强地扛过了河南强降雨导致的长时间水淹,并收获高产,赢得“豆坚强”的美称。这个“豆坚强”,就是大豆专家卢为国研究员带领河南省农科院大豆育种团队培育的大豆新品种“郑1307”。
10月,在现代农业产业园河南省农科院试验基地,八位来自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的大豆专家,对“郑1307”高产示范田进行了现场实打实收,现场测产结果显示亩产328.3公斤。这一产量创造了河南省选育大豆品种单产的最高纪录。
这一试验基地,也是产业园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边建设边运行的一部分。
据介绍,早在产业园创建之前就立项的生物育种中心,在河南省农科院试验基地的基础上,建设过程中已经同时展开育种研发。“除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品种的培育试验,蔬菜育种团队也在组建中。我们的目标是要立足河南,面向黄淮海地区,甚至向全国更广地区提供优质种子。”卢为国说。
资料显示,近年来平原示范区32家研发育种机构,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开发权的农作物品种50多个。其中获得今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小麦新品种“郑麦379”,实现了优质、高产和抗逆性的协同改良,并通过创新配套生产技术和产业化应用模式实现了大面积产业化应用。
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种子资源库建设、试验基地规模扩大、育种科研硬件设施完善、重大专项支持等,正随着产业园的创建同步推进。“我们将充分利用我国农业领域首个产业创新中心的先发优势,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战略机遇,加快推进重大品种、关键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基因编辑、大数据等技术研发应用,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基础公益研究为支撑的产学研用融合的种业创新体系,引领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李生说。
在园区建设推动下,小麦、玉米主产区优势正在进一步强化,向着统筹推进我国补齐玉米种业短板和锻造小麦种业长板,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种业产业链供应链的方向笃定前行。
推——先导示范带动 品种结构优化
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在产业园有多个育种试验基地。在园区展示推广的示范作用下,公司近年研发的丰产性、抗病性优良的小麦品种“秋乐168”和“秋乐2122”已在黄淮海地区推广至年种植四五十万亩,玉米品种“秋乐618”累计推广种植二三百万亩。
“今年我们已经种下了1000多份小麦育种材料,产业园建设的集聚效应为我们育种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通过技术交流和试验示范也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成果转化。”公司总经理助理信宏峰说。
据了解,平原示范区种子加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拥有河南金娃娃现代化小麦种子加工中心、河南农科米业有限公司等多家种子加工中心,年加工各类农作物种子2000万公斤以上,近年来“郑麦9023”“豫麦13”“郑麦7698”等小麦品种和玉米优势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15亿亩,有力支撑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农作物品种本身表现优良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推广,提高品种的影响力,把好品种转变成好效益。”卢为国说,“如果只有100斤,再好的品种也不可能实现大面积推广,而产业园建设通过科企合作可以大规模推动原原种繁殖,客观上促进制种能力提升。”
据了解,按照“集中布局、配套完善、统一标准”的要求,产业园正在整合资金,结合高标准农田等建设项目,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加大技术集成应用,推动基地管理智能化、生产监测实时化、预警发布精准化、质量追溯信息化的高标准繁种基地建设。同时,园区通过新品种展示示范、种业发展研讨会、种子销售物流模式创新等途径对品种进行推广。
董珊珊介绍说,产业园还将发挥种业产业基础优势,高标准建设集品种地展、产权交易、销售物流为一体的展示交易区,着力优化试验示范布局。
“通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中原农谷核心区创建,我们要以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目标,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平台,集成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促进创新成果高效转化。”李生说。
打造集育种、中试、繁种、加工、推广于一体的种业主导产业,引领带动黄淮海区域农业品种结构优化,提升黄淮海区域乃至全国农业良种化水平,已然成为平原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迈出的坚实步伐。(记者 常力强)